5月21日,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室,电子屏幕上亮着《动物王国开大会》的课件。12分钟后,电子屏自动“黑屏”。老师用传统黑板将电子屏盖上,拿出黑白识字卡片教孩子们识字组词,约请他们上台展示刚学到的内容。
电子屏幕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教诲领域,电子屏幕的利用也逐渐增多。然而,过度依赖电子屏幕,会对中小学生的康健和学习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们永劫光注目电子屏时,眼睛的肌肉会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眼睛疲倦和视力低落,导致近视等问题。除了视力问题外,利用电子屏还会分散把稳力、加重学习包袱。过去,老师常日会用速率较慢的板书来呈现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板书加深对知识的影象。利用电子屏后,老师每每加快了讲课速率,学生稍有分神则可能错过主要的内容。而且只看课件,还会减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些都不利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021年,教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事情方案(2021—2025年)》明确规定:利用电子产品开展传授教化时长原则上不超过传授教化总时长的30%,中小学每节课40分钟,利用电子屏幕韶光应掌握在12分钟旁边。但在现实中,西席对电子屏幕利用时长很难掌控。一些学校在电子屏系统内植入“限时软件”,西席每节课累计利用12分钟后,电子屏幕就会自动关闭,减少了电子屏利用韶光,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视力康健和学习效果。这种限时“黑屏”的做法,无疑值得进一步推广。(刘予涵)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