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银行模式,数字银行不再依赖于实体分行网点,而因此数字网络为核心,以数字逻辑统合业务,以数据的剖析、整合、利用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借助前沿技能为客户供应线上金融做事,且做事趋向定制化和互动化。根据埃森哲旗下埃克斯顿咨询的数据,2020年环球数字银行已达256家,较2018年的60家增长超3倍,市场规模达347.7亿美元,且估量将以47.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数字银行规模将达到7226亿美元。
微众银行大楼
而在中国,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银行抢占时期机遇,已走在环球银行业数字化发展前列,并逐步发展为环球领先的数字银行。作为中国首家数字银行,该行自建行之初起,即打造了海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能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并通过全方位的金融科技能力运用,推出一系列普惠金融产品,目前做事个人客户超3.7亿,小微市场主体超410万家,初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这意味着,在我国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履行见地》(以下简称《履行见地》)明确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确当下,数字银行的出身与发展为办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普惠金融“老问题”供应了“新办法”。
以科技冲破“不可能三角” 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之道
我国数字银行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一方面,各种新技能的发达发展为数字银行出身供应了技能根本;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现实需求又为数字银行发展供应了现实土壤。
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天下性金融难题,追根溯源,缘故原由之一是在过往的传统银行模式下,做事普惠人群每每意味着高本钱、低收益,金融机构难有动力持续深耕。
在我国,小微企业、农人、城镇低收入人群、穷苦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分外群体都是普惠金融的重点做事工具,他们的金融需求能否得到更好知足,与区域间金融做事平衡发展、提高弱势群体福祉、走向共同富余等都息息相关。
但面对小额、高频、分散的长尾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如何能提升做事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是现实难题。
如何破解?过去10年,我国持续热议这一话题,并已上升至顶层设计的高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计策,201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案(2016—2020年)》,为普惠金融打下了政策“地基”,2023年,国务院再度印发《履行见地》,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辅导思想。
在冲破传统银行重资产运营模式的根本上,数字银行为办理普惠金融难题供应了一条新路。普惠金融之以是称为“普惠”,首先要真的能沉下去,沉到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上,其次还要不亏本、可持续,这样的普惠金融才能实现商业可持续的长足发展。
那么,数字银行是怎么做的?第一步便是要降落做事长尾人群的本钱,只有根本本钱足够低,才能做到广覆盖、可持续。这也是过去我国普惠金融迟迟无法破局的一大难题,即如何通过优质的科技根本举动步伐,同时知足海量用户、低本钱、高可用的“不可能三角”。2014年底,微众银行刚刚成立,当时,海内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大都采取由IBM(国际商用机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三者构成的基于IOE技能的集中式架构,这种架构成熟稳定、可用性较强,一贯是银行的“标配”。
但IOE架构的弊端也很明显,除运用程序外,所有根本软件并不公开,对付银行而言安全隐患极大。更为主要的是,IOE架构成本高达数亿元,新成立的银行显然难以包袱,且也不符合普惠金融低本钱的哀求。
在此背景下,微众银行潜心研讨技能创新,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海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能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建立同城多中央多活架构,凭借其高可用、高弹性、高扩展的特点,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及高并发的交易量。
得益于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的运用,微众银行冲破了金融科技的大容量、低本钱、高可用性“不可能三角”,将单账户每年IT运维本钱降落至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的水平。目前来看,该系统运行稳定,上线至今,实现了“24×365”的无间断运转,截至2022年末,微众银行产品综合可用率高于99.999%,超越电信级标准,单日金融交易笔数峰值达8.4亿笔。
这套创新性的系统成为微众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底层“支柱”,该行亦成为我国首家得到国家级高新技能企业认证的商业银行。值得一提的是,微众银行的系统架构完备自研。自2018年起,其将基于鲲鹏芯片(ARM架构CPU芯片)的泰山系列国产化做事器支配于分布式存储、根本核心组件、运用与资源管理等自身核心金融业务场景,从软件全面国产化向硬件国产化不断推进,真正实现了银行核心系统的软硬件全面自主可控。
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确当前,保持金融系统架构的自主性是保持金融根本举动步伐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根本,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众银行的自研系统又将数字银行的发展往前推了一步。
微众银行ECC掌握中央
以数字化做事中小微企业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归根结底要为实体经济做事,正如上述提到,数字银行的出身与发展不仅是技能发展成熟的结果,也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须要。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加有效供给,还能保障和改进民生,而个中的小微企业,更是承担着“创业富民”的主要角色,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稳定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浸染。在传统作业模式下,给一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终极得到的收益可能还覆盖不了前期实地调查的本钱,且小微企业常日没有抵押物,这也不符合传统银行的放贷需求,从本钱、收益角度来说,之于传统金融机构,这不是笔“划算”的卖卖。
只有本钱足够低、覆盖面足够大,才能让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这个中,数字银行的数字化起着关键浸染。
《履行见地》中也提到,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构造性改革,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浸染。
那么,什么样的“数字化”才有利于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微众银行打造的三大工具是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以及数字化风雅运营。以微众银行的“微业贷”为例,通过数字化大数据风控,微众银行摒弃了大略的基于对抵押物的依赖,而因此数据、模型来识别企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这使得“微业贷”真正实现低本钱的“下沉”,截至今年6月末,“微业贷”累计有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个中,年业务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占客户总数超70%,此外,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都是在银行没有企业贷款记录的“征信白户”,累计有超30万企业在微众银行得到了首笔企业贷款,而这样的贷款记录,又提高了企业在他行得到贷款的概率。
其次,通过数字化精准营销,微业贷基于对种子客群的网络行为、社会关系等信息进行大数据画像,能更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进一步扩大产品覆盖面,降落获客本钱,也提升了运营管理的效率。
再者,通过数字化风雅运营,微众银行不仅做事客户当下的金融需求,还可以做事客户未来潜在的金融需求,比如,根据不同行业的周转周期、淡旺季的不同,智能化地对其进行额度等方面调度,不须要企业主动提出申请等,这样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
由此,微众银行用三大数字化手段,让普惠金融走出了一条“本钱可包袱、风险可掌握、商业可持续”的路线,打破了传统做事模式,进一步提升做事实体经济的效率。
当前,《履行见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即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普惠金融供给侧构造性改革迈出新步伐,金融根本举动步伐和发展环境得到新改进,戒备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余迈上新台阶。
数字银行正是打造高质量普惠金融做事的一大“利器”。过去,数字银行已经证明了其在办理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扩大覆盖面、提高融资效率和降落融资本钱等方面的主要浸染。未来,数字银行在推动民生领域金融做事质量,以及支持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普惠金融纵深方面还将发挥更为关键的能效。
据理解,作为数字银行先行者,微众银行提出要通过领先的数字科技能力,让企业主体和大众客群不分地域、不论贫富都能公正、有肃静地享有平等优质的金融做事,这或许也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文/陈燕
编辑 宋钰婷
校正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