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这一说法,工信部国际经济技能互助中央主任龚晓峰接管《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工业最大的特点是发展不平衡性,有很尖端一流的,也有很掉队的,不能大略地以多少年来衡量与德国的差距。
首先,近年来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提升速率很快,与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差距在迅速缩小。部分关键技能、产品乃至位居天下前列,并非全面掉队。
从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天下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天下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紧张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天下第一。
同时,中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打算机等装备,产品技能水平已跃居天下前列。在上述这些领域,中国并不掉队于德国,有的乃至更强。
在对“中国工业掉队德国100年”的辩论中,就有很多人提出“德国铁路公司正考虑要购买来自中国的列车及配件,解释中国工业并非那么掉队。”龚晓峰也表示,在一些高端工业领域,中国不输德国。比如,中国制造业的做事化、互联网化水平与德国不相上下,中国一些行业的互联网运用比德国还要好。
第二,从中德贸易角度看,两首都是出口大国,中国在出口方面不逊于德国。尤其是,德国从中国入口的产品正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变为成本密集型和高技能类产品。
德国连续30余年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对中国出口中一半来自德国,自中国入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国,中国自欧盟的技能引进中有四成来自德国。“这解释,两首都是出口大国,出口额是差不多的。德国确实很强,但从两国贸易的商品构造变革来看,中国正越来越强。”龚晓峰说。
中国对德出口的产品早已不是低级产品。据理解,目前中国对德出口产品紧张是打算机、电视、机器设备、电子元器件、玩具等,解释中国对德贸易的产品附加值和技能水平正在显著提高。德国铁路公司日前表示将在中国采购列车及零部件,认为中国产品质量已今是昨非;中国手机在国外供不应求。这些事例,都证明中国工业正在向高端迈进。
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构造性也有区域性的不平衡性。高新技能、新兴家当和高精尖产品在我国工业中霸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达到乃至引领天下水平。但也有大量传统家当转型升级缓慢,技能和产品掉队,还有一些根本性的工业领域实力薄弱。区域的不平衡同样突出,东部地区发展技能密集家当和前辈制造业普遍加快,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家当和高资源高花费高排放家当依旧霸占主流。这也是一些人大略得出“中国工业掉队德国100年”结论的主要缘故原由。
龚晓峰就此表示,中国工业要赶超德国,就必须让各层次、各区域齐头并进,实现超过式发展。中国要向德国学习国际化运营能力、专业化管理水平、重视品牌和品质、建立合理的人才体系、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等。品牌和品质是德国制造的两条生命线,对中国也是如此。 ( 黄 鑫)